English

装备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1999-06-29 来源:光明日报 耿一冬 金志峰 我有话说

1999年6月3日,江南某地。我国雷达专家一致通过了对某型雷达的设计评审。它标志我海军舰用雷达的研制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海军大型水面舰艇的防御能力从此实现历史性跨越。参与这型雷达研制的海军青年科技标兵、驻某研究所军代表王列,为此分别受到海军党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通报表彰。

“只有大胆跨越,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雷达,是现代武器装备的“眼睛”,是国家海军防御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7月,王列以优异成绩从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驻某雷达厂承担海军雷达的研制监造任务。

九十年代初,我国着手研制新型海用岸防雷达。上级决定由王列承担这型雷达的技术主管工作。为使这型雷达的技术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他和同事们一起,到国内十多家科研院所调研后,大胆提出将以往从未使用过的先进技术运用到这型雷达的研制中。然而,方案一提出,就引来许多反对意见。

第一次方案评审会不欢而散。面对众异,王列心里十分清楚,专家的意见不无道理,若采用设计部门提出的传统技术,研制生产部门经验丰富,技术上有保障,研制过程无技术风险;而采用新型技术,雷达的战术性能和可靠性指标将成倍提高,部队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但面临着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风险性太大,万一不成功,既会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又使部队拿不到急需的装备。在这事关我军雷达装备能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事关个人荣辱的艰难抉择面前,王列显得格外冷静。他拿出自己的方案,反复推敲,周密论证。并登门向我国雷达技术权威咨询讨教,由此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方案论证会开了一次又一次,专家们谁也不敢冒然表态。这时,有人劝王列改变初衷。他坚定地摇了摇头,说:“放弃先进意味着面临更大的差距。只要有一分可能,我就要尽百倍的努力去争取。”他在进一步完善方案的同时,分别向有关专家汇报自己的方案,争取他们的支持;向有关承制单位介绍方案的可行性,打消他们的顾虑。军代表室、上级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全力支持王列提出的方案。随后,他代表军方郑重地在评审意见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雷达的抗干扰性能是衡量现代军用雷达的一项关键指标。王列在部队调研中了解到,某海域曾多次发生雷达受到干扰的情况。在这型雷达的研制中,王列和科研人员一起,向这一技术领域发起冲击。在近一年的攻坚战中,他经过对雷达的系统分析和上千次论证,成功地破译了敌方对我实施干扰的手段,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向反干扰对策方案,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这两项新技术被应用后,使新型雷达的抗干扰性能达到世界九十年代先进水平。

14年来,王列行后参与我国4种雷达的研制工作,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优质产品奖1项;他参加的3项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他撰写的十几篇论文分别在国内外一类期刊上发表,并被推荐到中国和国际雷达年会上交流。

“只有敢闯禁区,才能拿到一流的装备”

海岸雷达大多架设在高山海岛之巅,每年都不同程度遭受雷电的袭击。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在雷达装备中的广泛应用,新一代的海岸雷达抗雷击成了继反辐射导弹、电子干扰、低空突防及隐身等“四大关键课题”之后的“第五大课题”。王列决心向这一禁区发起冲击。

1991年夏天,某观通部队的3部雷达先后因遭雷击而瘫痪,部队领导向军代表室紧急求援。王列主动请缨。这天,王列正在山上专心检修雷达。转眼间,天空黑云密布,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部队指挥员随即通知王列下山躲避:“这里是雷区,留在这里会有生命危险。”王列决心留下,他说:“只要能摸清雷达遭雷击的原因,再有危险我也要留在这里。”不一会,大雨如注,电闪雷鸣。突然,王列只觉得周身电光一闪,随着一声巨响,他被一阵巨大的冲击力重重摔在地上。机房内,灯泡被炸裂,配电盘散发出刺鼻的焦糊味。王列从地上爬起来,开始观察雷达设备遭受雷击后的情况。摸清了这里的规律,王列又马不停蹄,上高山,下海岛,先后深入12个观通部队,详细了解雷达受损情况。终于得出了云地间放电产生的强电磁场形成的感应电压和电流是造成雷达失效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在我国新一代雷达的研制中,为使新一代雷达免遭雷击的厄运,王列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屏蔽设计、均压设计、分流设计、拦截设计、接地设计等五种雷达防雷击的设计方法,并全部被专家采纳。从此,雷达的“第五大威胁”被彻底制服。王列据此撰写的《雷电对雷达设备的危害及防护》专业论文,被国际同行誉为在禁区采撷的一颗“明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